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地名文化 >> 地名故事 >> 正文

普贤寺

来源:本站发布时间:2018-05-03编辑:南昌市民政局点击数:视力保护色:

  在一片欢呼声中,以南浦路为中心的一片房屋已经拆成了一片废墟。曾经是南昌历史之最的普贤寺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点记忆,也随着楼房的轰然倒塌彻底消失,伴随着的还有老地名育婴局、海棠庙、兴隆巷等等。

  南浦路是1984年命名的,其实,在此之前,南浦路的东头一小段叫天灯下,其余一直延续到石头街都叫普贤寺,因为普贤寺就坐落在这段路的南面。

  普贤寺建造在东晋隆安四年(公元400年),唐朝初期被新建的南昌城城墙围进了城区。初名“禅居寺”,唐代改称“隆兴寺”,清宣统二年(公元1910年)再改名为“普贤寺”。康熙曾御书“洪都第一山”,横匾置于寺庙门首。

 后晋开运元年(公元944年),信州刺史边镐捐铁20万斤,请能工巧匠浇铸了一尊佛像。该铁象高丈余,长二丈,普贤菩萨手持莲花,安详地盘坐在铁象的背上。因此,寺庙名声远播。宋乾德五年(公元967年)南平王捐铸巨大铜钟,悬挂于寺中。铜钟高7尺、重10064斤。铁象和铜钟再加佑民寺的铜佛,合称豫章佛门“三宝”。

  铁象被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,据说被工人用氧焊分割成数块,运送南昌钢铁厂熔化。

  铜钟却有传奇经历。明朝洪武年间,时任都指挥的宋晟在广济桥西南岸兴建了钟鼓楼,普贤寺的铜钟于是就移至于楼。清朝末年,钟鼓楼被焚毁,江西官府在章江门内西大街(今子固路)重建新钟鼓楼,将铜钟迁来。民国以后,钟表逐渐普遍使用,于是钟鼓楼再也不以敲钟击鼓报时。

  1929年南昌居士姚国美等人共同发起修复佑民寺,特意在寺庙的西侧建了一座西式花岗石钟楼,把曾经属于普贤寺的铜钟移到了这座钟楼上。解放以后,佑民寺信众无几香火衰弱,无人撞钟。铜钟渐渐被人们遗忘,无声无息地逃过了一劫,成为“三宝”中的唯一幸存者。

  民国政府成立之后,普贤寺被改作“省会第十小学”,后来又改名为“普贤寺小学”。

【纠错】 【打印本稿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