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地名文化 >> 地名故事 >> 正文

瓦子角

来源:本站发布时间:2019-06-26编辑:南昌市民政局点击数:视力保护色:

瓦子角

瓦子角是地名,但不是道路之名。它指的时一个大概的区域范围,具体而言,在象山南路和带子巷交汇的那一带地方。公交车在那里设立的站名叫“瓦子角”,这一带又隶属于西湖区瓦子角街道办事处管辖。

有些人望文生义,误以为“瓦子角”在古代是买卖瓦器的地方,南昌的“瓦子角”大概和北京的“瓦缸市”相似。南昌历史上确实有一条专门买卖瓦器的地方,叫“瓦巷”,在榕门路的南端一带,和石厂街、瓷器街在一起。

“瓦子角”得名于宋代,可谓十分久远。“瓦子”原本是“百戏杂耍”之地,大概和北京的“天桥”相似。

虽然我们的祖先被金国从北宋打到了南宋,但是,随着农业的发展,商业日趋繁荣,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。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,人口已经超过百万。

南昌城的居民在宋代也迅速增多,商业、手工业也迅速发展。宋朝初年,南昌城设有16个城门,后来保留12个,到明代维持7个,所以南昌有“七门”之说。明代流传下来民谣:“推进涌出广润门”、“驮笼挂袋进贤门”、“挑粮卖菜惠民门”,由此可以推断宋代时期南昌城的繁华。

古诗有名句:“隔江犹唱后庭花”。数万之众的市民阶层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文艺娱乐,百戏杂技、说唱曲艺之民间艺人需要养家糊口,于是乎,“瓦肆”应运而生。

“瓦肆”又称“瓦舍”、“瓦子”,“瓦”。南宋人吴自牧在《梦梁录》中解释说:“瓦舍,谓其‘来时瓦合,去时瓦解’之义,易聚易散也。”其大意是说,艺人们是在露天广场表演百戏杂技、说唱曲艺,表演的时候,观众都聚集在一起,表演结束的时候,百姓又一起散去。就像是瓦片一样地容易粉碎分散,因此,人们称之为“瓦肆”。

宋代的南昌人,不叫“瓦肆”而叫“瓦子”,是因为南昌“瓦肆”的规模远不如北宋京都开封、南宋京都临安,所以称之为“瓦子”了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开封“街南桑家瓦子,近北则中瓦、次里瓦,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。内中瓦子莲花棚、牡丹棚,里瓦子夜叉棚、象棚最大,可容数千人。”《西湖老人繁胜录》记载:临安“清冷桥畔的南瓦、三元楼的中瓦、众安桥的北瓦、三桥街的大瓦等。北瓦最大,内有勾栏十三座。”

“瓦子角”,“瓦子”之“角”也。瓦子,“百戏杂耍”之地,一定是在繁华的商业圈附近。古时候的南昌,上千年来繁华的商业圈一直都是以万寿宫为中心,因此,瓦子角就在万寿宫东面不远的地方,正是顺其自然的。

【纠错】 【打印本稿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