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地名文化 >> 地名故事 >> 正文

老贡院

来源:本站发布时间:2019-01-25编辑:南昌市民政局点击数:视力保护色:

       “老贡院”是街巷之名,也是南昌历史文化古城的一个标志。贡院原本是古代社会科举考试的考场,既然有“老”,就必定有“新”。从南宋时期的建立,直到清朝末年科举考试的废除,南昌城里曾经先后有过两个贡院,一老一新。

     《南昌市地名志》(1992年版)记载:老贡院巷,东起南昌市盲童学校、西至系马桩路、南连松柏巷、北接廉让里,呈“十”字形。

       南宋时期的建立的南昌贡院,其原址应该是今天的松柏巷和廉让里之间的一大片地区。

       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漫长时期,南昌贡院是江西举行全省“乡试”(又称“省试”)的唯一考场。“乡试”每隔3年举行一次,江西全省各地参加“乡试”的秀才们都要赶赴省城南昌。“老贡院”旁边有个地名叫“系马桩”,那就是从外地来赶考的秀才们系马的地方。“老贡院”的北面原有大片桃树林,是秀才们游览休闲的处所。现在,一棵桃树也不见踪影,只留下地名“大桃花巷”“小桃花巷”作为历史的记忆。

      开考时,考生们提着考篮进入贡院参加考试,篮内放置与考试和其他相关的必用品。经过严格检查后对号入座,考试期间贡院大门关上并且上锁。每位考生一个号舍,号舍很小,国家统一规定号舍的规格是高6尺、宽3尺、长4尺。在三天考期完结之前所有考生不得离开,吃、喝、睡都必须在号舍之内。白天考生在案板上答卷,晚上就在案板上睡觉。饭食方面则由考生用自己准备的小炊具自行烧煮,贡院里还设置了一些水井、水缸和厕所。

      蒋士铨是清朝时期江西最著名的文人之一,他是二十二年进士,官林院编修。毫无疑问,他一定在南昌贡院参加过乡试。他曾经在南昌贡院的号舍的墙壁上题诗,其《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》写道“残杯冷炙不能餐,四壁苍苔拥莫寒。”道出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悲愤。

      考生在乡试中第之后称为“举人”,头名举人称为“解元”。

       自古以来,江西读书的风气极盛,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所以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,江西一直名列全国前茅。“翰林多吉水,朝士半江西”,明朝永乐二年,江西士子甚至包揽全科的前七名:状元曾棨、榜眼周述、探花周孟简、第四名杨相、第五名王环、第六名王训、第七名王直,更是创造了千年科举考试的神话。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江西巡抚安世鼎将贡院迁至东湖之东北一带,即东沿八一大道(原是城墙)、南临上营坊、西依东湖之岸、北靠民德路,占地面积比老贡院大了许多。

       1905年,科举制度寿终正寝,新学兴起。中华民国成立之后,南昌贡院遗址便辟为省体育场和湖滨公园(即八一公园)。

        现在,历史上的科举考试早已烟消云散,只留下了一个地名“老贡院”和遗存在八一公园里的一口水井。

【纠错】 【打印本稿】